沏上一壺好茶﹐天南地北大擺龍門﹐古今多少事﹐盡付笑談中。
茶是傳統文化的一部份﹐也是人生一樂。喝茶對健康真的有幫助嗎?
怎麼喝茶才是正確的?且看本文的分析。茶中含兒茶酚素(Catechin)等多酚類﹐是茶中具有澀味及顏色的來源。
在綠茶如中國的龍井﹑毛峰﹑眉茶及日本的玉露﹑煎茶等不發酵茶含量較多﹐
紅茶等全發酵茶含量較少﹐所以綠茶較澀。
兒茶酚酸的抗癌效果近來廣受討論﹐在日本靜岡等綠茶產地﹐
也發現了癌症的發生率低於其他地區的事實﹐
因此綠茶被認為可以抗癌﹐也有廠商在研究是否要將綠茶中的兒茶酚素提煉出來上市販售。
茶中的生物類黃酮(Bioflavones)活性相當強(尤其是烏龍茶),
它可以與維生素C一起作用﹐發揮最大的清除自由基效果﹐
並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發生。
如您所知﹐茶中有咖啡因﹐它可以刺激腦部的中樞神經系統﹐
延長腦部清醒的時間﹐使思路清晰、敏銳﹔也可以刺激心跳﹐利尿並刺激胃酸分泌。
茶葉對霍亂弧菌﹐痢疾桿菌等造成腹瀉的細菌有相當程度的抑制效果﹐
日本人吃生魚片要沾芥末及喝綠茶﹐都是因為它們可以殺菌﹐減輕生魚片可能造成的危險。
茶葉中的維生素A﹑B1﹑B2及C雖然含量不少﹐但多半已在製茶過程中損失﹐
沖泡茶葉時﹐也不會把所有的維生素沖出來﹐所以想藉由喝茶來補充維生素是有點不切實際的﹐
但是仍然可以從茶湯中攝取到如鉀﹑硒﹑錳等礦物質。
茶中也有少量氟化物﹐有助於牙齒的堅固及預防蛀牙。
但如果喝得太多﹐氟化物會沉積在牙齒上﹐影響美觀。
茶葉農藥殘留的問題一直受人質疑與關切。
一般來說﹐茶葉噴灑農藥不似蔬菜般頻繁﹐
也不和蔬菜一般會因為要趕著好價錢時上市﹐
而不管農藥噴灑的時間﹐相較來說安全得多
(您可能聽說過﹐有些農民會將自己吃的及拿出去賣的分開來種﹐
但這種事就筆者所知並沒有出現在茶農身上)。
一般是建議第一泡茶倒掉不喝﹐可以減少喝到農藥的機會。
不過農政機關也應該建立相關的規範﹐並以標準方法抽測茶湯中的農藥殘留﹐保障消費者與茶農。
適量的喝茶有益健康是毋庸置疑的﹐然而要怎麼喝茶﹐才是最健康的喝法呢?
不宜餐前睡前喝茶﹐宜餐後餐間飲茶:餐前喝茶容易刺激腸胃(尤其是綠茶)﹐
睡前喝茶則容易影響睡眠品質(這也因人而異﹐我也見過不喝點茶睡不好覺的人)。
茶中含有鞣酸﹐會影響鐵質吸收﹐因此有缺鐵性貧血的人要喝茶的話應在餐與餐之間飲用﹐
且不建議在吃肉時配茶飲用﹐以免影響鐵質吸收。
茶水不宜過濃﹐也不宜置放太久﹐宜即沖即飲:濃茶較澀﹐口感較差﹐也容易刺激腸胃﹔
置放太久的茶湯(尤其暴露在空氣中的)﹐也容易刺激腸胃﹐而且風味較差。
茶湯不宜燙飲﹐宜溫飲:茶湯燙飲對口腔及食道有害。
喝茶防癌﹐但茶喝得太燙反而增加罹患食道癌的危險性。
古語云:“燙茶傷五內”﹑“淡茶溫飲保年歲”﹐自有其智慧。
茶葉不宜一直泡在水中:和置放太久的茶湯一樣﹐風味較差。
有人茶葉一放兩三天﹐更有可能孳生細菌。
如果無法作到「即沖即飲」﹐可以先將茶葉沖開後﹐
再將茶湯倒入保溫杯中﹐也是可以接受的。
服用藥物時﹐不可以茶水配服﹐會影響藥效﹔懷孕時也不宜飲用﹐
其中的咖啡因可能會影響胎兒發育甚至增加流產的危險﹔
心臟病﹑胃腸疾病﹑及腎臟病患則應遵照醫師的指示來控制茶的飲用量﹐甚至忌食。
有人喝茶會加糖包(對好茶來說﹐這其實有點暴殄天物)﹐也要注意一下糖包所含的熱量。
市售的「低糖」茶飲料﹐每100㏄約含5克糖(20大卡)﹐還是注意點吧!
喝茶品茗這個古老的文化﹐近年來被賦與新的保健意義。
但茶的諸多好處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佐證﹐因此對茶還是抱以平常心看待吧!
畢竟喝茶之樂﹐還是在喝茶過程中的人際交流與品茗之趣﹐
而且…茶喝了不會嘔吐﹐也不會醉﹐也不會傷肝﹐喝多了﹐也不會「茶」後亂性,不是很好嗎?
-----
- Oct 08 Sun 2006 12:52
-[健康]-喝茶學問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